观望:就怕水土不服
有尝头啖汤者,但也不缺乏持观望态度的企业家,目前后者仍然是主流。
成功企业的现身说法中,有不少漂亮的数据。例如,有引用机械臂的企业,工厂的月产量从以前的31000台提升到41000台,生产线上的工人由70人减少到15人;也有电子集团的企业家透露,原来有3500名工人,年产值只有3000万元,引用智能化技术转型升级后,现在只有1800名工人,年产值达到了5亿元。
尽管有漂亮的成绩单作为榜样,但成绩单背后的付出也让还在观望的企业家踌躇不已:最大的畏惧在于水土不服。以顺德尝头啖汤的企业为例,他们前期均花费了不短的时间来适应。均安的服装企业在推出72小时服装模式前,研发就用了4年;杏坛一引进机械臂的制造业企业,前后花费了1千多万元,占据其年产值十分之一的成本,目前尚未完全回本,在调试的过程中,磨合了半年,包括
机器人的精确度,与工厂生产流程的吻合度等,均需要一一调整。
“这过程耗费了不少时间和资金投入。”有企业家坦言,“白老鼠”不易做,却不得不做。也有企业家透露,在完成了前期的投入并顺利回本后,后期的维护也需要相关的Kaiyun官方网站app登录 管理,对于企业的生产模式来说,提出了新的考验。
声音:水土不服是肯定的
“企业在智能制造的转型中,出现水土不服,是肯定的,也是正常的。”对于制造企业家的顾虑,中科院计算所顺德分所所长陈冰冰表示。
作为驻扎在顺德的科研力量,陈冰冰接触了相当多的企业家,并提供了不少技术上的支持。他表示,在他接触的企业家中,不少都有迫切的需求想改变,他们面临着相似的现状:劳动力成本上升、传统劳力管理难度加大、污染大体力消耗大重复机械的岗位越来越难招人,找机器人来替代成了越来越迫切的需求。
但是机械的模式令企业家不放心,制造业的生产模式也在改变。产品多元化,每天的订单不一样,流程就需及时调整。陈冰冰表示,智能化制造是大势所趋,企业家不得不变,自然要面临一定的阵痛和适应期。
从行业的发展来看,业界人士建议,由生产企业各自发展攻关技术,发展出来的机器人产品比较单一,应抱团发展,形成系统化,打造出一条条成熟的无人生产线,以满足不同制造业企业的需求。“这方面空间还是很大的,资源可以很好整合,彼此也不是直接的竞争者。”嘉腾相关负责人表示。
陈冰冰则建议,企业家在适应观念转变时,也应长远布局,目前顺德的智能化还在起步阶段,并非引进单个机器人或研发出一套智能化设备就是智能化生产,而是整个生产流程计算机和生产设备的有效衔接,这需要既熟悉生产设备又熟悉计算机的Kaiyun官方网站app登录 ,未来这一块的竞争才是最激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