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在面临一场智能制造的变革。德国
工业4.0、美国工业互联网这些国外的思维在冲击并嵌入中国制造业的改革,智能制造、互联工厂、互联网+制造、智慧云制造等中国自己提出的概念也在影响中国的制造业。在国内,企业对于智能制造的实施有自己的探索。
那么,新的技术正在如何
应用于中国工业企业?国外理念是否能够融入国内工业企业?
云制造应用于航天科工
智慧云制造是互联网时代智慧制造的一种模式和手段,体现在实现产品加服务为主导的制造全生命周期的按需生产与服务,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伯虎及其团队潜心多年研究提出的可实施的智能制造系统之一。
云制造的功能体现有四种模式,第一种模式基于云制造的资源共享和批作业交互手段,实现了结构设计和集中设计。第二个基于云制造的协同设计仿真手段,第三种是跨阶段的云制造设计生产一体化,第四种是云的排产。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正在全面推广云制造体系。作为关系国家安全的核心工业系统,航天科工的自动化、信息化解决方案需要首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方案。李伯虎透露,自己的团队研发的云制造系统,正应用于航天的飞行器系统。
现在的飞行器制造和运营监控是通过大量的仿真实验、虚拟现实技术来实现的。飞行器的虚拟样机有各种各样的信息系统支撑,基础的计算资源平台及其上面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软件应用,李伯虎团队都对其进行了云化的改造,而这种云化,主要是将软硬件资源虚拟化。虽然称不上完整深度的云计算应用,但是通过计算资源的虚拟化,仍能解决弹性、灵活、统一平台统一研发设计制造物流的难题。
再一个应用是建成地方城市的云制造交易中心、服务中心和运营中心。李伯虎介绍,这个系统有在线的软硬制造资源、在线的服务平台,接入平台的企业可以协同研发、协同采购、协同营销、协同售后服务等等。比如汽车零部件企业,基于这个系统的网络,可以用到虚拟样机、3D打印,改善复杂产品的结构性,而且上下游企业如果同时使用这个平台,那么也能加速产品研发、制造、物流的进程。
李伯虎还透露,目前云制造系统的企业用户已经超过两万个。
机器人在机械制造业进展快
徐工集团智能制造的推进则体现了综合吸收工业4.0、工业互联网的思路,根据企业自身情况做局部智能改造与提升。
徐州徐工信息技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启亮透露,徐工正在改造生产基地,第一是焊接线上将工人全部替换为焊接
机器人,第二是实现机床的联网,将原来由工人操作的输入工艺参数、调配生产的环节省掉,直接由机床联网实现参数调整、排产和质量检测全自动化,第三是通过MES与供应链系统的结合,提升配送能力,第四是在产品物流环节打造全球性的物联网平台。
“原来我们的所有大型钢结构件用叉车运输,运输过程中有可能工人不小心把原来的油漆碰掉了,会让构件不美观,质量达不到要求,但是现在是通过接放链的方式,构建自动到达生产工位,人工运输的风险减少了很多。此外,还有焊接机器人、喷涂机器人等等。大量机器人的运用提高了整个生产效率。”张启亮说。
工业互联网优化航空运输
中国东方航空公司(以下简称东航)的飞机发动机、燃油管理、飞机航线管理等,用到了工业互联网的整体解决方案。
工业互联网的特点是通过各种传感器、通信网络、软件信息系统传递机器的实施运行状态,再用云计算、大数据分析出机器的情况,帮助机器设备更好地运行,也能节省成本。
美国通用(GE)是工业互联网的倡导者,也是实施者。其大中华区工业互联网总经理杨涛透露,航空业是GE工业互联网应用的第一行业,其中的原因是航空业是真正靠大数据分析驱动资产运营优化的。
东航旗下有400多台在役的CFM56发动机,一台发动机有超过上万个零部件,对零部件的监测首先是关系人的生命安全,其次是运营成本,比如飞机发动机组件涡轮叶片,其维修成本就很高昂。工业互联网的解决方案是,找到对飞机发动机涡轮叶片的损伤因素,例如空气污染特定颗粒物、发动机排器、飞行技巧、重着陆,建立大数据分析模型,预测涡轮叶片什么时候以什么样的速度遭受损坏,什么时候进行更换。“预测准确率高达90%。”杨涛说。
不仅仅是航空业,杨涛指出,在油气、电力、制造领域,也能找到工业互联网应用的案例。
智能制造一天做不到
从云制造、
开云电竞官网下载app到工业4.0、工业互联网,这些看似不同的智能制造技术和方案,在中国企业中已经有了一些落地。但是今后它们是否会快速落地,被中国制造企业采纳,其实还是未知数。
现在,不少中国制造企业对工业4.0很迷茫,觉得很遥远。对此,业内专家普遍认为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大部分处在德国2.0的水平,而德国工业现在基本在3.0阶段,正向4.0阶段发展,所以工业4.0并不符合中国智能制造的实际,也并不适合大范围推广。但是它是一个方向,是指导中国工业未来智能化的一个思路和方法。
元工国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兼技术总监丁德宇认为,智能制造不是一天能做到的,所以要整体规划,分步做,向工业4.0方向一步一步走。任何智能化改进都需要花钱,就要考虑投入产出,所以不要为了智能化而智能化。
提起智能化,首先要自动化,其次是信息化,或者两者同时进行。无论是哪种,都是中国企业目前需要补的课。青岛中集冷藏箱制造有限公司信息中心主任耿峰表示,不管是德国工业4.0,还是美国工业互联网,带来的是大规模的工业投资,一条生产线需要花费上亿、上十亿资金,引进很多传感设备、工业控制设备,把散的工艺流程串起来,成本很高。
“这绝对不是纯技术问题,”李伯虎说,“需要围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为目标,走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要从需求出发建立系统,坚持效益驱动。”